所在位置: 首页>新闻信息>图片新闻>
泉州洛江俞大猷
2020-06-08 17:01:09    来源: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

 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,依山傍水,风景如画,不仅山清水秀,而且人杰地灵。据说早在两晋时期就有中原的豪门望族为避战祸迁居于此,还有北宋宋太祖赵匡胤、南宋吴王刘绮等人的后代生活于此。

  公元1503年,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就出生在这个镇的一个小山村里,在明朝抗倭战争中,俞大猷与其带领的“俞家军”与戚继光带领的“戚家军”并称“俞龙戚虎”,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,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立下了不朽的功勋。

俞大猷公园

  文武兼备的全才

  俞大猷的父亲俞爱松是一名世袭的百户。尽管有军职可世袭,俞大猷的父母却十分重视他的文化教育,俞大猷五岁时便被送到河市的私塾读书,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。

  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,俞大猷母亲在他十岁时带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(今泉州市区北门街),就读于清源山紫泽书院。十五岁时,俞大猷考中秀才,与李杜、薛南塘等十余人,并称“温陵十才子”。

  俞大猷从小立志做一名经世济民之人。他认为古往今来成大事者,须学识与胆略兼备,因此,他特别注意练胆。他在清源山紫泽书院读书时,常在一块巨石上练习跳跃,练胆壮气。如今,该石还在,人们称之为“练胆石”。

反映俞大猷青少年习文练武及拜师学艺情况的家族世系渊源

  俞大猷先后拜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的弟子王宣、林福、赵本学等人为师,习儒学易。俞大猷还从赵本学处学得“以易衍兵”之法及太祖拳,又师从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(棍)术和骑射。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和长期的军旅实践,达到了“剑术天下无敌”,自成一派创立了独具闽南特色的“俞家棍”。

  俞大猷还十分善于总结,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。根据俞家棍法,他在戎马倥偬之际,花了十多年时间,撰成武术专著《剑经》。戚继光大赞《剑经》,称其为“千古奇秘”。北京军事科学院教授、明史专家范中义也曾称赞说“俞大猷的军事理论不亚于孙子兵法。”俞大猷还是兵器发明家,《明史》中载其“乃造独轮车拒敌马。尝以车百辆,步骑三千,大挫敌安银堡”。

俞大猷纪念馆中陈列的“俞家军”水师所用军舰模型

  人民感念的“俞佛”

  嘉靖十四年(1535年),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,获第五名武进士,升泉州卫正千户,守御福建金门所。驻守金门五年间,俞大猷的文治武功深得民心,金门人感念他的功绩与恩德,称他为“俞佛”。

  金门当时的民风剽悍、难以治理。俞大猷到金门后,以酒食款待有名望的老年人,聘请名师办书塾,用儒家思想来教化心中,“导以孝让,申以诗书”。老百姓有诉讼的,虚心听取,不需缴纳费用,给予公正处理,使双方信服。经过一系列措施,俞大猷在金门任职期间,没有百姓到府司去告状过。

  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福建发生大饥荒。朝廷开仓赈济灾民,有些负责乡村事务的官员乘机编造或者篡改户籍,冒领口粮。为了让灾民真正得到救济,俞大猷奉命主持同安赈灾事务时,深入各乡逐一察看灾民情况,当场发放票据,让赈灾粮食真正落实到灾民手中。《金门志》载“无一人遗,无片刻滞,无斗釜滥”,受惠者多达一万多人。

  嘉靖十九年(1540年),俞大猷因得罪上司被夺去官职,离开金门时,当地百姓含泪相送。为表达感激之情,金门人为其建了一座纪念亭,又造生祠奉祀他。

俞大猷纪念馆展示俞大猷一生的生平事迹及故事、文物,已被列入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

  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,俞大猷任琼州府右参将,以仁政感化海南黎族人民,平息叛乱。他积极推行教化,促进黎族文教发展,减轻黎民徭役,深受黎民爱戴,也称俞大猷为“俞佛”,并立祠奉祀。

  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起至此后的几年,俞大猷到浙江宁波、绍兴、温州、台州等处抗倭、御寇,“浙直海洋千里连捷”,倭患暂息。浙江百姓为纪念俞大猷的抗倭功绩,将丽水市莲都区的一条街道命名为大猷街。

  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俞大猷率水师追到镇海口外的倭寇巢穴,使其不敢再犯。次年,俞大猷升调苏州、松江副总兵,镇海百姓请留不成,遂立生祠于镇远门内,并立碑四方,记载其功绩。

  清廉自持的忠臣

  年轻时,俞大猷奠定了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,他一生都在践行儒家“仁义礼智信、温良恭俭让”的处世原则。他戎马生涯四十七年立下赫赫战功,却因为性格耿直、为人正派、操行清廉,不仅有功常不得赏,有过必遭严惩,屡遭陷害,四次被贬官夺荫,还有一次被捕下狱。

  俞大猷身居军中重职多年,但不贪不占,屡获大胜,对战利品分文不取,按规上缴充公;他从未有过克扣军晌、挪用军费物资的现象,反倒经常用自己俸禄救济困难士兵。据史料记载,俞大猷受诬下狱时,所有家财不满百金。

泉州洛江区河市镇濠溪桥

  洛江区河市镇有一条溪名为濠溪,水深流急。曾有一座木桥架于溪上,方便来往百姓。俞大猷九岁时与父亲从此路过,因桥已毁坏,水流湍急、涉水不便,他便立志长大后要重建此桥。此后,他一直牢记重建桥的誓言,但由于一生清廉,直至67岁任一品右都督时,积攒的俸禄才差不多够建桥。

  俞大猷不仅“操履清素,始终不渝”,对自己所带部队,也严加管束。他的都督府第建于现泉州市区中山北路,旁边有条巷名为模范巷,因俞家军驻扎该巷时,严格遵纪不扰民,对百姓秋毫无犯而得名。

  尽心反哺的孝子

  俞大猷是一名忠臣,也是一名孝子。父亲只是下级军官,俸禄并不高;母亲杨氏白天忙里忙外,晚上还在油灯下编织,补贴家用。尽管生活如此清苦,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,不惜学“孟母三迁”,迁居泉州市区。父母的良苦用心,俞大猷都铭记在心,对父母非常孝敬。

  俞大猷从金门被免职回家后,得以亲侍在母亲身边尽孝,他与弟弟俞文猷两人的孝行闻名乡里。父亲去世后,母亲杨氏就开始信奉佛教,恰好邻居之母对佛事十分精通,兄弟俩便常请邻居之母为母亲说佛。俞大猷爱屋及乌,每次遇到邻居之母,也都毕恭毕敬,以礼相待。

  万历六年(1578年),俞大猷以老疾三次请退,九月准致仕;万历八年(1580年),俞大猷逝世,赠左都督,谥号武襄,一代名将去世。

  “才猷兼茂,忠赤独怀,历仕三朝,身经百战,经营四十七年,斩馘二万五千余级。功在边陲,裒然为诸将之首。”致仕时,兵部在覆本中对俞大猷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
  专家之言

  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蔡飞跃:

  俞大猷一生征战疆场,为了卫国保家立下汗马功劳,他公务之余还创作了不少军事理论著作和诗文。他所著的《正气堂全集》,字里行间都散发出正气。俞大猷一生执著于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《明史》中评价俞大猷:“为将廉,驭下有恩。数建大功,威名震南服。”

  人物简介

  俞大猷(1503-1579),字志辅,又字逊尧,号虚江,福建泉州北郊濠市(今洛江区河市镇)濠格头村人,明代抗倭名将,军事家、武术家、诗人、民族英雄。

  俞大猷一生与倭寇作战,战功显赫,扫平了为患多年、趁机作乱的伪倭寇。俞大猷战功累累,常被弹劾,遭到免官,被人冒领军功,从不计较。创立兵车营,设计创造用兵车对付骑兵的战术。官授平蛮将军,死后被追谥为武襄。

  著有《兵法发微》《剑经》《洗海近事》《续武经总要》等军事、武术作品,后人将俞大猷诗词编成《正气堂集》。

【责任编辑:周旋洁】

版权所有 中共泉州市洛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泉州市洛江区监察委员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[闽ICP备16025778号-1]

闽公网安备 35050402880099号

联系邮箱:ljjwzxb@163.com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