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 首页>廉政时评>理论研究>
官场“花瓶”当“破”
2017-05-24 10:48:57    来源:洛江区虹山乡纪委

    干部,干是当头,也说干事当先。随着高压反腐工作向纵深发展,明目张胆地胡作非为、肆无忌惮地贪污等“硬腐败”现象减少了,一些官员产生负面情绪,自嘲“为官不易”,因此,为官不为的“软腐败”现象有抬头趋势。

    反腐热播剧《人民的名义》中,那位“光明区区长”就是典型的“为官不为”,在他的意识里,只要不贪不占,不想提拔,就可以不作为。现实中,真如他所想的这样吗?

    “不作为的干部,该问责的要问责,该‘挪位子’的要‘挪位子’。” 李克强总理的这番话,剑指为官不为的官场“花瓶”,立足于破除这种官场摆设。

    “破”官场“花瓶”,当先刺激动力“神经”。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,既要鼓励创新、表扬先进,也要允许试错、宽容失败,营造想改革、谋改革、善改革的浓郁氛围。在工作中,敢啃“硬骨头”的人,可能因为工作难度大,难免会出现失误;敢于“冲锋陷阵”的人,可能会得罪人,难免会有非议;埋头苦干的人,往往不张扬,难免会被领导忽视。因此,为敢为者、有为者撑腰,保护敢于担当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才能使干部挺直了腰杆往前冲,做我们时代的“劲草”、“真金 ”。

    “破”官场“花瓶”,还需打通压力传导“动脉”。“能上不能下”是干部队伍的老大难,因为为官不为而被“下课”的例子难得一闻,导致官场“花瓶”高枕无忧。20157月,中央出台了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(试行)》,为问责不作为干部提供了制度支持。推进干部能上能下,关键在于落实真“下”,让为官不为者有被摘“官帽”的危机感。要把“能上、庸下、劣汰”落到实处,就要动真碰硬,打破排资论辈的晋升“定律”,治理“为官不为”的慢性恶疾,对执行不力、问题突出者严肃问责,形成倒逼压力。

    “莫负岁月写峥嵘,笑对压力话人生;无须扬鞭自奋蹄,应趁韶华勇作为”。为官者,莫等“下课”后,方知“为官不为当为耻,有廉有勤才是道。”

【责任编辑:陈锦坤】

版权所有 中共泉州市洛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泉州市洛江区监察委员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[闽ICP备16025778号-1]

闽公网安备 35050402880099号

联系邮箱:ljjwzxb@163.com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